根據《巖土工程基本術語標準》(GB/T50279-98)飽和度的定義為:土中孔隙水體積與孔隙體積的比值,表達了水在空隙中充滿的程度,可由土的密度、土粒比重和土的含水率計算而得。
我們一般用到的粘性土強度指標都是飽和土條件下得到的,土是否飽和、飽和度是多少就顯得尤為重要。
砂土和粉土,取樣困難,取樣過程中因擾動和析水,密度和含水率難以準確測定,是否飽和(涉及液化判別),地下水位上下是明確的界線,勘察人員是容易確定的。但對于粘性土而言,地下水位以下的并不一定就是飽和的,因為土是由三項組成的,粗粒土滲透性稍好,土中的空氣相對容易逸出;而粘性土因為其結構性,導致部分空氣滯留在空隙中。
由飽和度的換算公式:Sr=W*ds/e 在實際實驗中,測定含水率時,通用的是烘干法,會有一部分弱結合水被烘出,導致實測W值偏大,從而導致計算飽和度偏大。有時計算出的飽和度大于1,可能就有這方面的因素。
在注冊考試中,常常遇到關于飽和土的題目,不告訴你飽和度是多少,就說一句地下水位以下或者飽和土,大家對于飽和度的取值就產生了很多疑問。
《土工試驗方法標準》GB/T50123-1999的“試樣制備和飽和”一節中明確給出了飽和標準是【飽和度不低于95﹪】(顆粒粒徑小于60mm的土)。有的編錄教程上,砂類土根據飽和度Sr劃分,稍濕(Sr≤50%),潮濕(50%<Sr≤80%),飽和(Sr>80%);但并不為勘察規范所提倡。 正因為飽和度在確定上的困難,規范用濕度和液性指數分別表達粉土和粘性土的含水狀態。我的理解是:飽和土為土體內的孔隙基本上被水充滿的土。考慮到實際應用,粗粒土是否飽和的界線是地下水位;粘性土是否飽和的界線是毛細飽和帶;這兩種條件下的土,飽和度統一按照100%考慮。
我有話說
全部評論(8)
頂(0) |踩(0) |點評(0)
頂(0) |踩(0) |點評(0)
頂(0) |踩(0) |點評(0)
頂(2) |踩(0) |點評(0)
頂(0) |踩(0) |點評(0)
頂(0) |踩(0) |點評(0)
頂(0) |踩(0) |點評(0)
頂(0) |踩(0) |點評(0)